连日来,由中央组织部主办、工业与信息化部牵头,以“赋能新型工业化・助力高水平发展”为主题的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贵州行”先进装备制造工作组,走进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贵阳险峰机床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大学等地,实地感受贵州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成效,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
谋创新即谋未来。各企业、高校从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到未来前沿技术的引领,因地制宜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不断在开辟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赛道上努力探索。
航空航天产业是高端制造业的龙头,具有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宽、乘数效应大、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程度深等显著特点,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全力支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
抢抓机遇,中航重机通过构建“材料循环及再生—成形制造—基础结构”新生态配套环境,创新“研究院+企业”新业态运营模式,打造“新时代航空通用基础结构配套体系”新平台。
中航重机技术研究院将解决制约航空航发制造领域的一些基础性、关键性重大共性技术难题,推动航空航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及工程化应用,提升航空航发产业链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驱动产业模式向航空航发新质生产力转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中航重机计划通过5至10年建设,紧密围绕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3533”重点产业集群奋斗目标,打造领先的航空航发基础结构研发制造试验中心,把试验中心建成国内一流的航空航发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贵阳航空通用基础结构制造产业基地、安大航空锻造产业基地、安吉精铸航空铸造产业基地建设完成,构建原材料制备、锻铸造成型、零部件加工等专业领域研发体系完备、技术先进、数字智能,集研发、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平台,为打造国家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多渠道共建国家锻铸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推动中航重机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型,构建现代化航空通用基础结构产业体系。
“创新一定要走在前,这样企业才不会在发展路上掉队。”这是调研多家企业后,专家们的一致共识。
立足贵州,放眼全国,中国振华不断配置创新资源,以开放促创新。企业借助主业资产上市及再融资,为做强做大产业、助力科学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持续搭建以电子元器件研究院为中心,各企业专业方面技术中心及上海、西安、南京、成都等区域研发中心为支撑的“1+N”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极大推动了创新技术探讨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了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近十年来,中国振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600多项,形成了‘材料+设计+工艺+产品+应用验证’的产业生态,成为国内专业门类覆盖全、品种规格多、质量等级高的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保障基地。”中国振华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朱枝勇表示,“第7代IGBT芯片、12位16GSPS、高速高精度ADC、高性能电源管理模块、高端LTCC陶瓷材料、钠电层状氧化物型电池正极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中国振华以创新助推产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好见证。”
深入走访企业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表示:“贵州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很不错。1965年在安顺菜花洞中开始艰苦创业,贵州三线建设人从无到有,如今将国家航发技术做到世界一流水平,取得相当的好的成绩,令人敬佩。”
机床被称作工业母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贵阳险峰董事长付恒勋介绍,公司始终专注于高端数控精密磨床整机制造的创新研发与应用,经过几十年艰难攻关,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承担过国家、省、市的多项重大科学技术研发项目,研制开发的多种规格产品均为国内首台(套),成功替代进口。
在不断夯实核心技术优势的同时,企业还着力创新管理,打造数字化控制平台等生产的全部过程一体化管理体系。“贵阳险峰大力推进高端数控磨床装备数字化工厂建设、高性能铸件铸造能力提质扩能建设,对关键制造工序和设备做技术更新与信息化融合升级改造,通过改造提升老旧生产线,建设数字化工厂,提升制造过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制造数据与管理数据的互联互通。”付恒勋说,如今,公司主要经营产品轧辊磨床、无心磨床产能增长37.5%,劳动生产效率增长69.23%。
目前,贵州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体化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将高校的科研能力、企业的创造能力拧成一股合力,推动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建设。
为促进贵州省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支持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强机械”战略目标的实现,贵州大学特别成立了金属增材制造跨学科创新平台,并设立了专门的金属增材制造实验室。该实验室成功获批了贵州省航空航天多尺度复杂构件金属增材制造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团队,该团队由近20位资深教授和专家组成。
“结合贵州特色的航天产业集群、算力资源,加强与更多高校开展合作,通过与高校、企业建立联合研究院的形式为贵州引才提供更多途径,从而促进贵州科学技术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刘胜建议,要充分的利用贵州的算力优势,发展国产软件,从而提升关键装备的正向设计能力。逐步发展模拟电路、传感芯片,从而与算力资源结合形成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促进大模型发展,从而反哺关键装备,实现科学技术水平的更高水平跨越。同时针对贵州地形地貌特点,积极布局和发展低空经济,从而推动贵州省社会、科教、文化的快速发展。(记者 江婷婷 黄芷昕)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